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内容有(海洋环境监测过程)

2024-07-10

海洋水色卫星遥感中的可见光传感器可以克服水气作用实现24小时监测

1、海洋水色卫星遥感中的可见光传感器可以克服水气作用实现24小时监测是对的。海洋水色卫星遥感是一种利用卫星对海洋水色进行观测的技术,主要通过测量海水对不同波段光线的反射和吸收来获取海洋的水色信息。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渔业管理等领域。

2、海洋卫星可见光感测器要求波段多而窄,灵敏度和信噪比高(高出陆地卫星一个数量级)。(3) 为与海洋环境要素变化周期相匹配,海洋卫星的地面覆盖周期要求2~3天,空间解析度为250~1000m。 (4) 由于水体的辐射强度微弱,而要使辐射强度均匀,具有可对比性,则要求水色卫星的降交点地方时(发射视窗)选择在正午前后。

3、此外,遥感卫星探测的结果,还有多种海洋学科的研究价 值。当然专业海洋遥感卫星的技术要求也是极高的,因为在 卫星传感器接受到的信息中,许多数据受到大气的干扰,而真正的海洋信息很有限。因此卫星上的探测设备需要较高的传 感灵敏度和数据处理能力。

4、各种卫星通过不同的遥感技术实现不同的用途,如气象卫星是用于气象的观测预报;海洋水色卫星用于海洋观测;陆地资源卫星用于陆地上所有土地、森林、河流、矿产、环境资源等的调查;雷达卫星是以全天候(不管阴天、云雾)、全天时(不管黑天、白天)以及能穿透一些地物(如水体、植被及土地等)为特点的对地观测遥感卫星。

环境监测的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 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环境污染物)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2、题库内容:环境监测的解释对环境素质进行 监视 性测试的活动。通过间断或连续地测量环境中各种组分的浓度、含量, 研究 其变化 规律 和对环境的 影响 。按监测 任务 性质 不同 ,分监视性监测、 事故 性监测、 仲裁 性监测和科研性监测等。

3、另外:1)现在经常进行的是环境监测。可以理解为: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监测中的一部分。2)按照十个环境要素,可以分为十个方面的环境监测。

4、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环境分析既可以是环境保护领域内的环境分析,如近期公众关注的PM5来源问题的分析,即是通过环境分析来发现环境问题,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决策依据。环境监测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是个长期的测定的行为。

海洋遥感的发展概况

纵观遥感近30年来的发展,总的看来,当前遥感仍处于从实验阶段向生产型和商业化过渡的阶段,在其实时监测处理能力、观测精度及定量化水平,以及遥感信息机理、应用模型建立等方面仍不能或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应用要求。

海洋遥感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最早的是在河口海岸制图和近海水深测量中利用航空遥感技术。1950年美国使用飞机与多艘海洋调查船协同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大规模湾流考察,这是第一次在物理海洋学研究中利用航空遥感技术。此后,航空遥感技术更多地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近海海洋调查、海岸带制图与资源勘测方面。

国际上海洋遥感技术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气象卫星、陆地卫星的海洋应用阶段;第二阶段是海洋卫星应用阶段。后一个阶段是美国于1978年发射的海洋卫星SEASAT-A而开创的。

我国的海洋卫星事业始于1975年,当时我国启动了海洋卫星遥感试验项目。这一项目由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起,旨在研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海洋进行观测和监测。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国的海洋卫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海洋、测绘、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许多方面。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人们通过电磁波手段,首次完整地看清了地球的全貌,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地物资料。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人类通过遥感技术从宇宙中得到了很多宝贵的资料。这说明人类通过遥感技术对未知领域的勘测和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